由于NFC相关功能使用极其简单,几乎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标配功能,并且大多还提供NFC支付或门禁卡、交通卡模拟功能。 尽管欧盟对苹果的指控看似合理,但实际上与苹果一向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因素有关。
作为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,NFC的全称是Near Field,允许支持该技术的设备在短距离内进行通信。 这也意味着支持相关技术的设备不仅支持移动支付,还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,比如身份识别(电子文档、门禁)、数据传输等。如果允许自由调用NFC相关功能,无疑会无视用户信息的安全,这显然是任何厂商或用户都无法接受的。
另外,只用Apple Pay调用NFC来指责苹果在移动支付领域“垄断”,也有点“甩锅”的意思。 毕竟,NFC并不是实现移动支付的唯一方式,因此Apple Pay本质上只是实现移动支付的众多方式之一。
虽然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推出了相应的“xx Pay”产品,NFC功能也实现了快速普及,但在用户端,尤其是国内市场,大量用户对该功能并没有明显的认知。 有些用户会在一些相对受限的场景中频繁使用,比如交通卡、门禁、车钥匙等。
而且,这些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实现方式的影响。 例如,在交通卡的应用中,“乘车码”的功能明显低于NFC交通卡的门槛。 毕竟大多数情况下,NFC交通卡都会收取激活费。
即使在线下市场,大量POS机也已经支持通过NFC功能进行支付。 但与“扫码支付”的普遍性相比,NFC显然变得不太方便。 事实上,早在2010年,中国银联就斥巨资推广NFC支付(如免费发放支持NFC“闪付”功能的POS机)。 然而,即使在移动支付高度发达的今天,零售终端对NFC的支持还没有完全普及,这也导致了部分用户“想用却用不到”的尴尬局面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用户自然会转向更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。
事实上,Apple Pay刚在国内市场推出时,星巴克、哈根达斯等终端门店就已经支持使用Apple Pay,但迄今为止继续使用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。
此外,国内市场移动支付的多元化发展无疑是导致用户对NFC支付功能认知不太明显的重要因素。 移动支付兴起之初,由于并非所有设备都支持NFC,相关厂商有针对性地推出了“扫码支付”功能,通过手机的影像功能即可实现支付。
与通过NFC的移动支付相比,这种“扫码支付”对于零售终端来说几乎是零成本。 商户只需打印并张贴支付码,因此也可以摆脱额外硬件设备的投资。 因此,这种移动支付方式迅速成为市场主流,进一步导致NFC在该市场的份额不断下滑。
因此,不难发现,欧盟对苹果的反垄断指控可能存在以偏概全之嫌,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当地移动支付并不是很发达。 然而,不争的事实是,在国内市场,用户对基于NFC的移动支付功能认知并不强烈。
因此,一些手机厂商开始逐步调整NFC的应用方式。 例如,利用NFC实现数据的快速连接、传输或共享,已经在部分机型上实现。 但至于未来NFC是否会继续在智能手机上扮演无用的角色,或者是否会开发出更多实用的功能,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。
【本文图片来自网络】